2021年8月17日 星期二

談談現金與資產+收費欄一周年紀念(半價code)

收費欄一周年紀念(半價code): EDWARD2021

在訂閱升級版一個月時輸入:EDWARD2021,就可以半價訂購

收費欄傳送門: https://bit.ly/QuamnetEdwardLee

富途X發掘十倍股8月開戶優惠

香港用戶8月新客福利

【一世免佣】以線上開戶成功開通港股及美股即送港股一世免佣

【送股票】 以線上開戶成功開通港股及美股+存入HKD1萬等值資金並保持到成功存入資金達10,000港元起計60天內賬戶需維持每日日均資產10,000港元或以上 ( 計算方法: 每日資產總和/ 60天, 包括現金及股票等資產都計算在內),即送美股蘋果1股(AAPL.US)(系統自動發放)


開戶連結

https://passport.futunn.com/?channel=1239&subchannel=41&target=https%3A%2F%2Fsetup2.futuhk.com


最近睇李祿先生首本文集,書中講到有很多人之前都有提過沃頓商學院的Jeremy. Siegel教授提出的統計,他曾在自己的書中做出假設,在1801年的時候,有1美金,分別將這1美金進行現金持有、投資黃金、短期債券、長期政府債券及股市,到2014年為投資終點,各資產表現價值,如下圖:



大家應該都好明白,現金只會貶值,不過睇清楚,在1941年之前,現金仍然維持於1美元左右上落,沒有太大貶值,為什麼在二次大戰後美元貶值? 主流意見都是197X年廢除金本位制度,大量印銀紙,通漲等去解釋,解釋是合理的,但不是原因,因為這些在美元貶值前都已經存在,例如望下以下美國M2(廣義貨幣)增長 


有沒有人去研究為什麼要大量印銀紙? 世界發生了什麼事? 為什麼1941年前美元沒有貶值? 之前沒有通漲嗎? 一樣有通漲。這幾十年世界發生很多事,包括二戰之後各國人口急增,使需求增加,國際貿易更頻繁,使各國貨幣間流通速度更高,科技發展包括農業及工業,推動生產力大幅上升,使原材料供應大增等等,當然還有美國以債務為基礎發行貨幣這個重點。這些才是本,之後影響到通漲及貨幣貶值只是結果,不是原因。通漲及貶值發生既原因很已經有很多人探討過,我就不再多講。今次想講既係,有沒有通漲或貨幣貶值,長期持有現金都是注定會是貶值。今次簡單用故事去解釋一下為什麼現金會貶值,資產會升值。

用另一個故事去說明現金與資產

如果現在是200年前,大約1821年,有五兄弟姐妹的富裕家庭,我用阿1-5去代表各人,父母離世將遺產平均分給5人,每人假設有相當於現值1,000萬港元的現金,各人都對這筆錢有不同用途。

阿1只持有現金,放於夾萬,直到200年後今天,1000萬面值仍然是1000萬面值,沒有增加沒有減少。(不考慮歷史金屬硬幣的價值因素,200年前應該不是用紙幣),因為考慮沒有貶值或通漲情況,所以沒變。但如果考慮到購買力就一定不是升值。

阿2,用1000萬買了一塊地,佢什麼都不做,擺係度哂太陽,200年後價值係幾多? 唔知,可以升值,可以貶值,貶值原因可能塊地已經沙漠化變了一堆沙,再沒有經濟價值,自然沒有人願出更高價買。

只談論以上兩個簡單例子可以見到,你擁有了一個沒有任何產出的東西,例如地/現金,回報是不變的,甚至有機會貶值,因為其沒有產生任何得益,你買塊地擺係度都係零得益,只是有可能地被其他人看中而升值,有人願意出更高價格買下,現金都有可能,有歷史價值的貨幣,都會有機會有人出高於原價買,100蚊面值但有靚號碼的銀紙都會升值,但這都是個別例子,普遍情況或由現今情況去睇,沒什麼可能升值。其他任何產品都一樣,無論黃金或200年都不變的物品,未必一定會升值,你睇返張圖,黃金係1971年前都有低過1既貶值期,但現時需求明顯高於供應。當然總有些物品是例外,某些藝術品是例外,200年不變的皇帝用過的陶瓷碗,或者一位名畫家的畫作。因為他們有獨特性,但這些是很少有情況。可以升值的物品不多,但升值的原因都是因為有其他人肯用更高價格買,但放在銀行的存款一定沒有人肯用更高價格買。所以長期持有現金,沒有人有興趣高於其本身面值去買入。升值貶值都是講其相對購買力,同一面值下在不同時間買入其他物品的量的多少,現時普遍物品供應都是充裕,貨幣自然會貶值。如果是某些國家,國內物品供應少,貨幣又沒增,貨幣一定是升值。

食物其實都會有升值貶值之分,如果存放超過200年既酒,應該都會升值(只要唔係壞左),如果冰鮮超過200年既豬肉/雞肉呢? 就算無壞,我相信佢價值都是貶值,因為200年前想吃肉應該比現在難好多,當時價值一定比現時高很多。所以,貶值其中一個原因是供應大幅增加,增加幅度遠高於需求,現金就是其中一例,尤其現時美元是建基於債務上。

阿3,用1000萬買了一塊地,但佢自己用黎種生果,這個已經是最原始資產增值行為。你有粒種子,成本很低,埋在地上,在若干時間後,在生成果實,就是回報。自己種或租俾人種或請人返黎種,分別都很大。自己種體力有限,收成有限。請人種,要睇回報率,通常都高於自己種既,有工具就促進了回報率,亦都成為一個組織,現今來看就是一間公司。租俾人,風險轉嫁,失收都唔關你事,穩定收租,仲可以加租,或按收成去收回報。簡單假設,就算10年才賺回本金1000萬,200年後都有1000萬*19=1.9億回報。(假設一直不變),這個例子最簡單看到,用錢買資產的威力,資產就是有經濟產出的物品。而且很多人說投資最強威力是複利效應,其實很簡單的概念,用了一個很美的詞去包裝,咪即係開分店概念,一棵樹結果再種變十棵,再種變百棵。你賺了錢,就可以用回報再增加資產,1變2,2變4,複利,重複用盈利增加自己的資產。持有現金就時種左樹結左果,有種子但唔拎去種囉,就是咁簡單。

阿4,用筆錢買債券,債券與買地收租概念差不多,有公司要借錢,定期還息,到期還本金+最後一期利息,只要公司沒有倒閉,沒有破產,沒有走數,一樣是錢滾錢。越長期既債券利息越多,因為風險補償加上較長時間才取回本金。

阿5,投資當時的股票市場指數,為什麼股票整體回報率比債券高? 其實很簡單,股票代表公司價值,而公司用5%利率發債借錢,佢投資回報一定要高於5%才有利潤,通常唔會太低,太低的風險會很高,而且有些公司根本不需要借錢投資,整體公司回報率一定高於債券。而公司擁有複利效應(賺左再投資),有槓桿(發債券借錢),槓桿應該是這個跑贏債券的因素之一。


故事就講到呢度完。其實仲可以有其他選項,例如自己開公司,其實都是將錢投入獲得最大化回報,當中必定承受風險。


以上故意是很長期的例子,是關於長期投資。當然以上例子考慮的事情比較少,而且是歷史事件。未來和歷史絕對不一樣。未來人口肯定沒有以前增長那麼快,加密貨幣是以前沒有的東西,任何物品都會改變,但有一種東西是恆久不變,我視為定律。

「企業價值是會上升」這個定律絕對不會改變,當然不是所有企業,但如果要在企業兩個字前加一個形容詞比較難,我會定義只要有一個企業給世界的人提供他們需求的產品或服務,企業價值長期必定上升,就算貨幣沒有貶值。所以學會投資於企業上,是現今的人必須要的技能,比以往更重要。


為什麼人要學會投資於企業?

因為現在的人的收入比開支高很多,每個人收入都不同,開支都不同,但在維持基本生活的開支下,普遍來看有剩餘儲蓄的比以往必定多。因為工資增幅長期略高於整體通漲,儲錢理論上是會多左。

儲錢,不是為了儲來擺,以上見到持有現金一定是錯,不過我明總有人擔心虧損,所以學會投資企業必定包括學會減低風險。由於儲錢是儲來買資產,但各種資產都有入場門檻,在外國買塊地應該比香港門檻低好多。以前在香港買單一債券門檻其實很高,現在有債券基金選擇,門檻又下降了。單一股票門檻港股亦比美股高(每手VS每股),但交易所買賣基金(ETF)門檻又低D,亦都能分散投資。所以現今制度下,投資比以往門檻更低。

以前投資資產門檻一定比現在高,因為選擇少,最多可能只是買地,亦沒有分拆擁有權的概念,至少好耐之前香港買樓都係一棟棟咁買。土地制度比金融制度更早出現,但土地亦不代表永久,過往幾百年間國家之間戰爭亦都影響土地擁有權改變,可能政權一變,你的地變成了政府的地,不是永久有保障。單一資產,一塊地,一間企業,風險一定高於好很多塊地,好很多間企業,所以現時推出了很多投資產品適合不想太冒險的人,債券基金及股票基金,由很多人同時擁有很多不同資產去分散這個風險,其實類似保險的概念。大家亦可自行安排持有多種不同類型指數基金。


我不建議買地是地太單一,更重要的是地上面的人為其他人提供什麼產品或服務,只要他們對於其他人更有幫助及價值,投資於這群人,比投資一塊地更有價值。不過另一方面睇,土地是穩定性更高,地上的企業失敗了,也不對土地價值構成負面影響,自己取捨,現在買地亦都比以前容易,可以買REITs(房託)。


每個人投資都有其考量,我就不再強推一定要投資企業,不過大家可以思考多點不同類型資產的原理,未來發展,那一個最有彈性,風險最低,回報最高,這才是大家考慮投資時最重要要了解的地方之一。


以上是我個人意見,你不一定要同意。如果想睇我對不同行業發展見解,或投資見解,繼續關注本Blog及可以考慮訂閱收費欄,會有更多文章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